2月15日,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舉辦人工智能成果發布會暨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發布了電力行業首個基于昇騰生態的AI預訓練模型,以及基于昇騰生態的人工智能全棧國產化示范應用等“電力+人工智能”成果。
這是電網企業深耕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成果示范,也是深圳供電局與華為公司等本地企業推進數字經濟生態優化,激發協同創新能量,探索深圳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特色發展道路的新一輪嘗試。
據了解,2018年,深圳供電局與華為公司正式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立信息通信技術聯合創新實驗室(以下簡稱“ICT實驗室”)。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續簽,將促使雙方進一步圍繞數字化轉型、智能電網、電力系統、電力通信網、聯合創新5個方面,開啟2.0版本的深度合作。雙方將加強知識產權和聯創成果的管理,推動創新成果孵化及上下游產業的整合,構筑聯創品牌的影響力,踐行“雙碳”目標,充分服務“雙區”建設。
“超強大腦”舉一反三 算法研發效率提升5倍
防塵網、塑料大棚等外飄物一旦纏上供電線路,就會導致跳閘,影響電網運行和電力供應。在過去人工跋山涉水的巡檢時代,由于線路覆蓋廣,很難及時監測外飄隱患。而今,在深圳供電局,供電人員透過智能巡檢系統,足不出戶就能“一日盡覽鵬城塔”,實時監測外飄情況。
如此大的轉變,得益于人工智能,它讓巡檢系統有了會看、會記錄分析、會預警的功能。而要讓它更快更好地掌握這些能力,靠的就是“超強大腦”——預訓練模型。
據了解,在日常供電工作中,識別任務占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80%以上。為此,深圳供電局在華為昇騰生態下,打造電力行業首個AI預訓練模型,人工智能算法研發效率提升5倍。同時,識別任務的平均準確率從85%提升到95%,讓排查設備隱患、查找故障等特定任務更高效、更準確、更智能。目前,預訓練模型已用于深圳供電局無人機精細化巡檢等12類任務。
該預訓練模型是電網場景下組件研發由手工訓練方式向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圳供電局人工智能成果的縮影。據該局黨委書記、董事長湯壽泉介紹,深圳供電局充分發揮數字化轉型新動能作用,先行先試開展人工智能技術與電網業務深度融合探索,在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領域打造了一批人工智能應用示范。
目前,深圳供電局梳理出18項人工智能場景,初步構建了人工智能促進業務變革的數字生態體系。
多項成果促能源數字化轉型
此次發布會還展示了深圳供電局與華為公司成立ICT實驗室以來,形成的多項成果。特別是核心設備可控對保障國家電力安全供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了解,深圳供電局在電力行業內,率先開展以華為鯤鵬、昇騰芯片為代表的國產技術研究應用,對8大類國產軟硬件產品開展兼容性測試,并提出電力行業首個業務遷移驗證平臺,保障電網核心業務系統在國產核心軟硬件上的平穩運行。
近年來,深圳供電局與華為公司還攜手促進5G技術和電網業務的深度融合,包括建設全球首條5G SA網絡差動保護配網線路,降低城市故障停電時間;在500千伏鵬城變電站打造深圳5G智慧樣板項目,巡視業務工作效率提升2.7倍,單次操作工作效率提升70%;打造全球首例電網實時控制+采集領域5G試點,實現戶外高清視頻巡檢。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本次戰略合作將在電網生產業務領域深入探索,雙方將在數字化轉型、智能電網、電力系統等5個方面深化戰略合作。”華為公司企業BG副總裁、全球能源業務部總裁孫福友表示。根據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未來3年,深圳供電局將與華為公司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數字化轉型和能源產業升級,全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責任編輯:于彤彤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